在高平市野川中学的校园里,常年活跃着一个忙碌而坚定的身影。他就是深受师生爱戴、领导信任、家长放心的历史老师兼政教主任——邵建东。从2007年8月踏上三尺讲台至今,十八年光阴流转,从青涩到沉稳,他将最美好的年华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用责任与爱心,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篇章。
初心如磐,扎根偏远育新苗。教育生涯的起点,往往铭刻着最深的足迹。邵建东老师教育生涯的第一站,是高平市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石末中学。2007年的夏天,怀揣着青春的梦想和对教育的热忱,沿着崎岖颠簸的山路,他毅然走进了这片需要光亮的土地。
2008年寒冬,一场罕见的雪灾突降北方大地,交通几近瘫痪。周末回乡探亲的他望着没膝的积雪心急如焚,为了不耽误学生的一节课,他毅然推出摩托车,用麻绳捆住棉裤冲进风雪,车轮在盘山冰面上多次打滑,他摔进雪沟又爬起,用冻裂的双手拍拍身上的积雪又继续前行,艰难跋涉5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准时出现在讲台上。这份对教育的执着和对学生的责任心,成为石末乡师生心中温暖的记忆。
六年的光阴,是挑战,更是磨砺。崎岖的山路、简陋的校舍、资源的匮乏、信息的闭塞……这些都没有动摇他扎根基层的决心。面对艰苦的环境,他迎难而上。教室里,他用生动的讲述,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化作涓涓细流,滋润着山里娃求知若渴的心田;宿舍中,他是孩子们的兄长,关心他们的冷暖,倾听他们的烦恼。交通不便,他常常徒步家访,踏遍山乡的沟沟坎坎,只为更贴近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家庭,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这六年的坚守,像太行山石般坚韧,磨砺了他吃苦耐劳的意志,更奠定了他对乡村教育深沉的爱与理解,让他深刻体会到教育对于改变山区孩子命运的重要意义。
情系桑梓,躬耕教坛显担当。2013年,带着在石末乡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更加成熟的信念,邵老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野川镇,在野川中学继续他的教育征程。作为历史教师,他深知历史不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民族的血脉和智慧的结晶。他教学严谨,一丝不苟,每一堂课都精心准备,力求深入浅出,条理清晰。他善于挖掘乡土历史资源,将高平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融入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他常说:“历史是活的,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看今天,用今天的视角理解历史。”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明辨是非。课堂上,他鼓励质疑,倡导思辨,学生们在他的引导下,常常就某个历史人物或事件展开热烈讨论,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闪耀。办公室,他认真批改作业,用符号和评语为学生指点方向。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不忘教育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并有多篇文章在省级报刊上发表。
班级管理,严中有爱重养成。他勇挑重担,多次承担毕业班教学重任,担任班主任的十二年中,他总是将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既是严师,又是慈父,更是益友。他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长和困难,用心用情陪伴他们度过青春期的迷茫与躁动,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用优异的成绩回报了学校和家长的期望,并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
他始终坚持“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教育思想。班有一位成绩较差又调皮男生的男生,邵老师借班徽设计的契机在班上对他进行表扬,称赞他是班徽的设计者,更代表了班级形象,为他找到了闪光点,树立了责任感。从此以后,该同学不仅行为习惯有了明显进步,学习态度也在悄然转变。同学邵某入学时的成绩处于中下游位置,书写也比较差,上课还有许多小动作经常走神,作业有时还偷工减料。邵老师坚持运用严慈相济的方法,对他进行鼓励,又重点检查各科作业,使得成绩稳步提升,终于在九年级上学期的时候,稳定到了班级第8名的位置,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距离寒假考试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因腿部疾病被迫到省城太原多次开刀手术。在此期间,邵老师时常挂念他的病情和学业,多次和他联系,鼓励他要勇于面对挫折,坚持学习,争取不要掉队。还发动全班同学间隔性地和他通电话,表达对他的挂念和鼓励。春季开学到校后,又热心为他弥补落下的课程,号召全班同学为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使他既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又激发了他的斗志,在中考中竟然一跃成为黑马,取得了历史性的最好成绩,领到了高平一中的录取通知书。
勇挑重担,以校为家践使命。2020年8月,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和强烈的责任感,邵老师成功竞聘学校政教主任一职。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负责的工作涵盖了校园安全、纪律、卫生、学生德育活动,以及繁杂的档案整理。对他而言,“以校为家”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日常的真实写照。
“安全为重,筑牢防线”:“校园安全是红线,更是底线”。邵老师深知责任如山。他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度,定期组织隐患排查,从消防设施到食品安全,从校舍安全到周边环境,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恶劣天气,他必定最早出现在校园巡查;大型活动,安全预案他反复推敲,现场指挥一丝不苟。他的身影,就是校园安全的“定海神针”,让师生安心,让家长放心。他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编写的安全教育课程被希望出版社收入全省使用的《安全》教材。
“德育为先,润物无声”:他深知“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精心策划组织各类主题班会、升旗仪式、法制讲座、感恩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将德育融入日常,渗透到点滴。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养成,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春风化雨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真谛。“档案琐细,一丝不苟”:政教档案涉及学生成长记录、德育活动、安全管理、卫生健康等方方面面,工作量大且繁琐。邵老师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份档案,分类清晰、归档及时、记录准确。常常在师生离校后,政教处的灯光依然亮着,那是他在伏案整理,确保档案的完整与规范。这份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凝聚着他对学生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那一排排分类整齐的档案见证着他在政教处忙碌的每一个日夜。
无私奉献,大爱无言铸师魂。邵建东老师的心中装着学校、装着学生,却常常忽略了自己和家人。舍小家,为大家:“以校为家”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当家中父亲重病住院,正是最需要儿子在床前尽孝的时刻,邵老师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煎熬。然而,面对毕业班冲刺的关键时期和政教工作的千头万绪,他强忍悲痛,在妥善安排家人照料后,选择了坚守岗位。白天,他依然是那个精神饱满、认真负责的邵主任、邵老师;夜晚,他才匆匆赶往医院,在病榻前尽一份迟到的孝心。这份在忠孝两难时的抉择,闪耀着一名教育工作者崇高的职业操守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伤痛何惧?师心不改:一次意外,邵老师的脚部受伤,医生建议休息静养。然而,他心里却放不下学生,放不下课堂。仅仅几天后,学生们惊讶而感动地看到,他们的邵老师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却无比坚定地走进了教室,站上了讲台。每挪动一步都伴随着疼痛,但他讲课的声音依然洪亮清晰,板书依然工整有力。汗水浸湿了鬓角,却浇不灭他对教学的热情和对学生的责任心。那根拐杖,支撑着他受伤的身体,更支撑起学生们心中关于“责任”与“坚守”的巍峨丰碑。这一幕,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学生的心底,成为他们成长路上最生动、最震撼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