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进入高温酷暑时节,需关注肠道传染病(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食源性疾病、黑热病、布病及狂犬病。
一、感染性腹泻
高温高湿利于病菌繁殖和传播,细菌性肠道传染病发病率通常开始上升,如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和各种肠炎等。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伴有或不伴有发热症状。
健康提示: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勤洗手,注意厨房和饮食卫生,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
2.注意烹饪环境卫生与方式。食堂和家庭采购食品要严把质量关,不购买变质的禽、蛋、肉、水产品等原材料。加工食品时做到生熟食物分开,厨具、容器生熟分开。食物要彻底煮熟烧透,剩余食品和隔夜食品尽量不食用,如再次食用应彻底加热。
3.外出就餐多注意。一定要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餐厅,不吃未彻底煮熟的食物,不喝不干净的水,不吃腐烂的蔬菜、水果。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不采集、不食用不明野生菌和野生植物。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减少交叉污染风险。
4.及时就医与消毒。当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时,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身边有腹泻患者或家人腹泻时要注意饮食隔离,做好餐具等消毒。
二、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为发热及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皮肤黏膜出现皮疹、疱疹或溃疡。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传播、飞沫传播、消化道传播等,主要通过接触患者鼻咽分泌物、唾液、疱疹液、排泄物,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玩具、日用品和衣物等物品传播。每年的4月至7月是手足口病的主要流行季节,其传染性强,学校、托幼机构等场所易发生聚集病例或流行。
健康提示:
1.注意个人卫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衣被”。饭前便后、外出后应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指导儿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打喷嚏、咳嗽时注意用纸巾遮掩口鼻,并应及时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
2.家庭常备“84”消毒液,注意室内外的环境卫生,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儿童的玩具、餐具和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等物品应经常清洗消毒,定期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品进行擦拭消毒。
3.接种EV71疫苗能预防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建议6月龄以上儿童接种EV71疫苗,越早接种越好,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
4.儿童在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应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避免与有发热、出疹的儿童接触。
5.家长应注意观察儿童身体状况,如发现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应及时就医,并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如出现持续高热、反复呕吐、嗜睡、易惊吓或烦躁、手足抖动、呼吸困难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并加强医疗救治。患儿在皮疹水泡干涸前不应上学或参加聚会活动,以免传播疾病。
6.托幼机构和学校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制度和疫情报告制度,做好环境的通风消毒工作。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做好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的发现、应对和处置。
三、食源性疾病
夏天气温高、湿度大,食品及原料易受到微生物污染,易引起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另外,随着雨水增多,各种毒蘑菇、有毒植物生长茂盛,易误食引起食源性疾病。同时随着高/中考结束、暑假的来临,需要注意外出聚餐、游玩增多可能导致的食源性疾病风险。
健康提示:
1.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不吃野味,不吃野生蘑菇,不吃有毒植物,不吃感官异常的食品,饭前便后、加工食品前等要洗手。
2.食堂和家庭采购食品要严格把好质量关,确保食材的新鲜、清洁、安全、无害;在外就餐选择证照齐全、环境整洁的餐厅;不购买无资质的食品。
3.食品经充分烧熟煮透后再食用,注意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生熟分开,避免生熟食混用砧板菜刀,防止生熟食交叉污染。每餐按需备餐,尽量不剩饭菜,剩饭菜用冰箱保存时要注意加盖储存,食用前要充分加热。
4.如出现腹泻、发热、腹痛和便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四、黑热病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传染源包括病人和狗,主要是通过白蛉作为传染媒介进行传播。本病特点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尤以脾大更为显著,消瘦、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丙种球蛋白增多。
健康提示:
1.外出游玩时,要注意当地是否有相关病例报告,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2.我国5-9月份进入白蛉活跃期,它多在黄昏到黎明前吸吮人血,这个期间居民要尽量避免前往白蛉活跃场所。
3.白蛉孳生地区居民应使用蚊帐、纱门纱窗,夜间露宿或户外活动时,尽量穿长衣长裤,裸露的皮肤要涂抹防蚊油或驱蚊剂。
4.在犬源型黑热病流行区,加强犬只的管理和筛查,推广使用驱蛉项圈,或对犬只进行驱蚊药的喷淋,减少犬只的感染。
五、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布病包括畜间布病和人间布病,往往先在羊、牛、猪等家畜中传播,随后波及人类。患布病的家畜是人类感染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我省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羊。布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人群普遍易感。近年来随着家畜饲养量不断增加,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布病等人畜共患病呈持续上升势头,严重危及人们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健康提示:
1.养殖户前往正规、没有布病疫情的羊场购买羊只,定期对羊群进行检疫和免疫接种。
2.搞好环境卫生,饲养家畜要圈养,人畜分居,避开水源,不要散养和混放。对饲养过牲畜的场所应进行消毒,当出现牲畜流产时,要避免直接接触流产物和死胎,应立即对其进行彻底消毒处理。
3.饲养牛羊、接羔、挤奶、清洁圈舍时应做好个人防护,穿着工作服,佩戴口罩、橡胶手套等防护用品,并经常消毒、换洗。劳作后要彻底清洗手部,注意个人卫生。
4.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不要喝生奶、不吃半生不熟的肉及内脏;牛奶、羊奶要煮沸后饮用;吃涮锅、烧烤时,要把肉煮熟煮透后再吃;做饭做菜时砧板做到生熟分开。
5.从事牛羊饲养、收购、屠宰、皮毛乳肉加工、兽医等行业的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穿着防护服装,佩戴口罩和橡胶手套,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医治。
六、狂犬病
夏天是犬伤的高发期,闷热天气,动物尤其是犬类易烦躁,人们衣物单薄,被猫狗抓伤、咬伤的情况增多。
健康提示:
1.科学管理宠物,饲养宠物的家庭应办理养犬登记证,及时主动给宠物接种疫苗,同时圈养好自己的宠物。
2.外出遛狗时,应使用犬链、嘴套、犬笼等,以便控制犬类的活动范围和行为,避免犬伤人事件的发生。
3.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和流浪动物,不要挑逗、玩弄猫、狗等动物,不要打扰在进食、睡觉或看护幼崽的狗,不要让动物舔舐皮肤伤口。
4.儿童身材矮小,躲避危险能力差,极易伤及头面、颈部等部位,遇到陌生狗狗要把孩子抱起来。
5.被狗、猫等动物咬伤后,应尽快到附近的规范犬伤处置门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