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高平市文化和旅游局

搜索位置
匹配度
排序

高平绣活、高平剪纸、高平面塑

发布日期: 2021-12-06 发布机构: 高平市文化和旅游局

  传统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见证。剪纸、版画、年画、竹雕、木雕、石雕等都属于非遗的传统美术范畴,传统美术类非遗往往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它依托于人存在,与该地区人的活动紧密相关。

  高平大地上流传至今的传统美术悄然无息地渗透在人们的服饰、生活、生产、庆典等活动中,他们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是最真诚、自由、又个性的美。

高平绣活

  高平在历史上种植桑麻很普遍,高平妇女大多能纺善绣,这种传统的绣活技艺往往是通过家传、相互之间的交流而得以延续的。她们运用多种手法表现自己设想的题材,创造出无数既富有装饰趣味又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绣活作品。

  从遗存作品来看,高平绣活至少在清末民初已经在当地广泛流行。高平绣活在漫长的创作实践中,根据作品用途、表现内容、塑造形象的不同,形成了多种绣活针法,根据所绣内容和追求效果选用不同的针法,合适的针法能够恰到好处地表现绣活的造型和质感。高平绣活多取花卉、瓜果、虫、蝶、吉祥鸟、瑞兽等为题材,用这些形象组成各种吉祥图案,取材之意在怯灾避祸、纳吉求福,一个图案就是一个历史故事,一个美好传说。此外,高平绣活多从戏曲中吸取营养和素材,经常将戏曲中的人物和情节作为表现内容。

  旧时的高平农村衡量女子的巧与拙,完全根据女子绣花、缝衣、做鞋时手工针脚的好坏来评定。俗话说:“孩子的衣,妈妈的脸。”孩子身上的围嘴、兜肚、老虎帽、虎头鞋,不仅饱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祝愿、期望和爱,还包括对女子心灵手巧的肯定。

  高平绣活,俗称针花、扎花,可分为丝线绣和布贴绣两大类。在风格上既具有中国四大名绣委婉、细腻、含蓄、构思精巧的南国风韵,又兼具粗犷、豪放、夸张、刚柔并济的北方特色。

  高平绣活色彩对比强烈,一般采用黑、蓝、红、紫或淡蓝为主色,用鱼肚白做衬色,明朗而不耀眼,强烈而不刺目。为了把这个项目传承发展下去,当地政府选择寺庄镇为试点,多次组织农村妇女到丝纺公司学习绣活手艺,在传承的同时,也帮她们多了一条发家致富的渠道。

  高平绣活分丝线绣和布贴绣两大类。丝线绣有平针绣、打籽绣、盘金绣、披金(银)绣等针法。

  平针绣比较常用,根据绣品的造型,有长短之分,要求线条排列均匀不露底。平针绣具有光洁、细腻、表现力丰富的特点。长短针交错运用,力求齐整,表现出非常丰富的绣活效果。

  打籽绣是指每绣一针将丝线绕成粒状小疙瘩,将这些小疙瘩细密地排列成形,因每绣一针见一粒子,所以称为打籽绣。其特点是结实耐磨,一般在儿童的帽尾巴、针线绣包、绣鞋、粉擦上用这种方法。民间艺人还用来绣鸟的眼睛和花蕊,用以点睛,质感效果好。盘金绣是一种装饰手法,用金线盘曲成形,然后再爬绣在底缎上。披金、披银绣则是先将金、银箔片剪成形,附在底缎上,然后再用丝线沿花边绣牢,造型的外缘均是金银箔勾勒成的线条,显得画面富丽堂皇。在实际运用中,为使内容丰富,往往各种绣活手法交插使用。丝线绣一般用于做细活,用绣针和丝线将内容绣在真丝缎面上。结婚的绣衣、龙凤绣鞋、鞋垫、围裙角、粉擦都用丝线绣成。

  平针绣表现力最丰富。打籽绣结实耐磨。盘金绣、披金绣使画面显得富丽堂皇。还有一种绣活针法叫布贴绣,裁剪衣物剩下的各色布头便是绣活的好材料,制作时把布头按照构思要求剪裁成人物、动物、花卉、草木等形状,然后堆贴在底面上锁边绣成,成品朴素大方,色彩艳丽。

高平剪纸

  高平与中华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夏商时为冀州之城,晋时称“泫氏”,战国时改为“长平”。高平深厚的历史文化是高平剪纸艺术肥沃的土壤。高平剪纸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内容丰富,有与生活习俗相关之婚丧嫁娶、生寿吉日等题材,有地方戏曲,民间传说,有花草鱼虫的题材等。

  高平剪纸众多系列中,人们剪的最多的还是与生活习俗密切相关的题材。旧时过春节,家家都要在窗户上张贴“喜鹊登梅”“凤戏牡丹”等各色窗花。儿女长大成婚,长辈们也要用“龙凤呈祥”“合龛扣碗”等图样的剪纸表示祝福。晚辈给老人祝寿则用“五福捧寿”等剪纸来祝愿长辈福寿双全等。因此,高平剪纸也产生了很多民间剪纸艺术家,牛庄南桥村的程满枝从小就喜欢剪纸,留下许多精美的作品,他的作品《十二属相》曾获八六年“山西民间剪纸大汇剪”一等奖。

高平面塑

  面塑是一种古老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平,人们每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重大节日和事项时,对民俗礼仪的面塑运用还是非常重视,丰富的民俗生活给面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高平面塑的内容及其丰富,春节有“枣山”和各种动物造型的“花馍”;元宵节有“花饦”;七月十五有“面羊”“谷祭”;婴儿满月有各种造型的“蒸饼”;给老人祝寿有“寿桃”;结婚大喜则有“龙”“凤”“葫芦”“石榴”“牡丹”等造型喜庆吉祥的面馍。其中,大型面塑制品“猪羊祭”“青狮白象”“状元祭塔”颇具代表。

  高平面塑鲜艳的色彩、吉祥的寓意,传统的手艺,让人感受到一种原生态艺术的强烈冲击。面塑的主要原料是发面,工具主要有剪刀、镊子、梳子、筷子、刀和模型。其蒸笼工艺的在捏制时多数为高浮雕式,制作者用捏、贴、拼、剪、雕塑等手法,写意表现出诸如人、动物、植物、花果等面塑的特征与神态,突出耳、鼻、足、尾等部位,造型简练而传神。面塑既有实用与审美的功能,又可食用,是千年民间形成的面食制作工艺与造型艺术相结合的特殊创作,它循时应节,随风入俗,成为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1997年,中央电视台在“天南地北迎新春”栏目中专题介绍了高平面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