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高平市神农镇

搜索位置
匹配度
排序

神农镇:【古香中庙·悦迎国庆】“八坊三十六院”那些铭记与传承的文化印记(一)

发布日期: 2024-10-08 发布机构: 神农镇人民政府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古香中庙,听一听“八坊三十六院”的故事(磨坊、纸坊、醋坊、香坊篇)。

磨坊

“石山对石山,一洞中间穿,洞里千条路,游览圈圈转,雷公轰轰响,雪花落满山”。这个谜语运用比喻的方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石磨的结构和工作方式。

磨坊就是安放石磨,加工粮食的作坊。有了磨坊,用于一日三餐的食材可就多了。磨出来的小粉和豆面能做两合面饸饹,白面、小粉、豆面能做三合面擀面,白面豆面和就衬底加高粱面或玉米面就能做成“包皮面饽子(当地人也叫梗)”。这些都是我们神农一带人们的特色饭食,再放上有白生生豆腐做成的臊子,令人不禁垂涎欲滴!

纸坊

明清时期,中庙作为繁华的商贸重镇,纸品门市数家之多,且家家兴旺发达。从粗品到精品,各种用纸应有尽有,南来北往,购销两旺,令人眼馋。后来,中庙人与永录村造纸人喜结秦晋,造作术很快引入了中庙。门市部的“外来货”渐渐被“中庙纸品”替代。中庙人自产自销,自豪不已。然而祸起战乱,纸坊毁于战火。

上世纪七十年代,人民公社号召村庄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各生产大队副业纷纷上马,具体到各生产小队,或搞果林梨园,或烧砖制瓦,或磨粉养猪,一队一品,轰轰烈烈。

中庙村审时度势,看准了周边黄梨大村的梨铺用纸,便重操纸业,造起了"包装纸”。村内技术能手纷纷披挂上阵,大显身手。收废纸、打纸浆、操箅捞纸上暖墙(工人用箅子从纸浆池中捞出纸来,贴到中间有火的墙上焙干),忙碌不息加油干,生意可红红火火,上上下下,无不叫好。

而后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储存黄梨的方式变了,中庙纸业受到了很大影响,此后,中庙纸坊再度休眠,只待复苏。

醋坊

朋友,你们知道醋的起源吗?

相传一年夏天,炎帝因忙于夏收,炎帝夫人为炎帝盛的小米饭没来得及吃掉,被遗忘在了角落。数日后,当她发现准备倒掉时,却发现米饭并没有坏掉,只是沁出了些许“淡淡的浅色黄水”。于是近前一闻,没有馊味,反而有些香味,又少许品尝,一种酸酸的感觉,于是她就大胆地反复品鉴,多次试验,毫无不适,似乎还觉得胃蕾蠕动,胃口大开,有提振精神之效。从此,炎帝夫人尝试用谷物煮粥,久放时日,复制这种“水”。屡试屡成的这种酸液就是我们常用的食醋的启发。

改革开放前,羊头山方圆几十里家家酿醋。小麦制曲、沸水烧缸、煮谷作底、捆布封缸、木柄搅拌、扣盆观水、听发酵声、出缸淋醋、砂锅煎熬……这一套制醋程序家喻户晓,进而弥漫至山西全境。基本原料是小麦、小米、高粱等五谷杂粮。

中庙村就建有一规模较大的醋坊。

香坊

上古时期,人类面对广袤的自然,充满着无限敬畏。如太阳为何东升西落;为何白昼衔接暗夜;明月星辰为何夜晚出现;为何会有风雨雷电……对此,先民们感到神秘莫测,认为有神灵在主宰这一切。于是先民们崇拜天地,崇拜日月,崇拜水火,崇拜一切自然之物。为了充分表达这种崇敬之情,于是在平坦、空旷、高耸的地方用树枝、草梗等堆积起篝火祭拜天地!

炎帝时期,炎帝种植五谷,为庆祝丰收,每年腊月都会架篝火祭天祭地。所堆积的篝火是他在尝百草过程中发现的“香木”“香草”,以此表达虔诚之意,为此后世尊称炎帝“香祖”。

伴随着社会的演进,人们用香木、香草制成各种香料,高平方言管用于制香的香料叫“香末”。将成品香末辅以耐烧、续火的榆皮面作为辅料,经过混合、搅拌、和泥、手搓、压平、上篦、晾干、打捆、加压、装箱等手工程序做成“香”,焚香用于敬奉天地诸神。

目前,中庙香坊有孟氏香坊和邢氏香坊。在继承古法制香工艺的基础上将“手工搓香”改为“机压成型”“轳上切割”,既提高了制作效率又提升了“香”的品相。中庙之“香”成了炎帝故里人们祭祀神农炎帝的首选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