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14058101245507XU362/2025-00045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原村乡人民政府 | 成文日期: | 2025年05月15日 |
标 题: | 关于印发我乡原村、秦城、良户、里沟四村地面塌陷、岩土体崩塌应急预案的通知 | ||
发文字号: | 发布日期: | 2025年05月15日 |
原村乡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我乡原村、秦城、良户、里沟四村地面塌陷、岩土体崩塌应急预案的通知
原政发〔2025〕25号
各有关村委、单位:
为预防地面塌陷、岩土体崩塌等地质灾害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乡政府研究决定,现将我乡原村、秦城、良户、里沟四村《地面塌陷、岩土体崩塌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各有关村委和单位认真组织实施。
后附:原村村、秦城村、良户村、里沟村地面塌陷、岩土体崩塌应急预案。
原村乡人民政府
2025年5月12日
高平市原村乡原村村黄土体崩塌应急预案
一、地质灾害点名称
原村村东北侧黄土崩塌、原村村庙西侧黄土崩塌、原村村南侧崩塌隐患
二、编号
GPB-2445,GPB-2446,GPB-2447。
三、位置
原村村南侧(曲坪线),原村乡原村村东北侧,原村村庙西侧。
四、隐患点基本情况
原村村东北侧黄土崩塌,位于原村村东北侧,地理坐标为112°48′49.1″,35°45′40.2″,崩塌体为黄土体,长80米、宽5米、高5米,崩塌体积约2000立方米,属于小型崩塌,为人工切坡所形成;原村村村庙西侧黄土崩塌位于原村西侧,地理坐标112°48′25.3″,35°45′40.1″,崩塌体为黄土体,长90米、高10-15米,崩塌体积约4000立方米,属于小型崩塌,为人工切坡所形成。原村村南侧崩塌隐患位于原村村南侧,地理坐标为112°48′49.9″,35°45′2.8″,崩塌体为岩土体,长50米、宽10米、高10米,崩塌体积约5000立方米,属于小型崩塌,为修路形成的高陡边坡。
五、威胁的对象
原村村东北侧黄土崩塌受威胁的户数主要分布于崩塌体前沿(南侧),共计8户29人。原村村东北侧黄土崩塌受威胁的户数主要分布于崩塌体前沿(西侧),共计9户24人。原村村东北侧黄土崩塌受威胁的对象主要是曲坪线路段上的行人及车辆。
六、崩塌体稳定性分析
崩塌体稳定性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不良工程活动影响,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七、崩塌体灾害征兆
1、崩塌体出现大面积纵向裂缝,且裂缝有加大趋势。
2、崩塌体不间断有小崩小落发生,且有加剧趋势。
3、岩土体有断声和异味气体冒出或裂缝冒热气和冷气。
八、应急措施
设立警示标志、设置预警信号、加强汛期值班、巡查、监测和灾情速报,关注灾害天气预警预报,必要时进行搬迁避让或治理。
九、预警信号
广播和村干部入户通知。
十、撤离路线
原村村东北侧黄土崩塌发生崩塌或有临灾征兆时,应组织8户村民29人向村南方向撤离,快速脱离危险地带。原村村庙西侧黄土崩塌发生崩塌或有临灾征兆时,应组织9户村民24人向村南东方向撤离,快速脱离危险地带。原村村南侧崩塌隐患发生崩塌或有临灾征兆时,应封闭该路段,禁止车辆和行人通行,并向东、西方向撤离,迅速脱离危险地带。
十一、临时安置点
原村村委、学校或安全地带。
十二、监测人及职责范围
监测人主要有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或包村责任人,高平市自然资源马村工作站站长、分管副站长或指定站员,监测点有村委主要负责人和村干部组成,监测人姓名、联系方式、职责范围以该隐患点责任分解表内容为准。
十三、临灾处置
临灾时有乡政府、村委主要责任人组织实施临灾处置。自然资源部门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具体包括:1、开展地质灾害勘查,实施必要的工程防治措施。2、有监测人对灾害点进行巡查、监测,强降雨后应加密监测次数,随时观察临灾征兆。3、及时处理危岩体。4、严禁在崩塌体一带进行不良工程活动和新建建筑物。5、积极想方设法帮村民搬出危险区,开展崩塌体治理。6、如有受伤人员应及时进行救治。7、临灾时可强行组织群众按预定撤离路线进行撤离或搬迁避让。8、临灾时可强行封闭该路段,疏散被困车辆和人员并迅速上报市公路管理部门。
高平市原村乡秦城村岩土体崩塌应急预案
一、地质灾害点名称
秦城村曲坪线岩体崩塌隐患、秦城村崩塌隐患。
二、编号
GPB2443, GPB2444。
三、位置
原村乡秦城村南侧(坪曲线)。
四、隐患点基本情况
秦城村曲坪线岩体崩塌隐患位于该村南侧,地理坐标为112°48′2.4″,35°45′5.7″,崩塌体为岩土体,长50米、宽10米、高10米,崩塌体积约5000立方米,属于小型崩塌,为修路形成的高陡边坡。秦城村崩塌隐患位于该村南侧,地理坐标为112°47′30″,35°45′08″,崩塌体为岩土体,长50米、宽10米、高10米,崩塌体积约5000立方米,属于小型崩塌,为修路形成的高陡边坡
五、威胁的对象
秦城村曲坪线岩体崩塌隐患、秦城村崩塌隐患受威胁的对象主要是曲坪线路段上的行人及车辆。
六、崩塌体稳定性分析
崩塌体稳定性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不良工程活动影响,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七、崩塌体灾害征兆
1、崩塌体出现大面积纵向裂缝,且裂缝有加大趋势。
2、崩塌体不间断有小崩小落发生,且有加剧趋势。
3、岩土体有错断声和异味气体冒出或裂缝冒热气和冷气。
八、应急措施
设立警示标志、设置预警信号、加强汛期值班、巡查、监测和灾情速报,关注灾害天气预警预报,必要时进行搬迁避让或治理。
九、预警信号
广播,设立警戒线。
十、撤离路线
秦城村岩土崩塌体发生崩塌或有临灾征兆时应封闭该路段,禁止车辆和行人通行,并向东、西方向撤离,迅速脱离危险地带。
十一、临时安置点
秦城村委、学校或安全地带。
十二、监测人及职责范围
监测人主要有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或包村责任人,高平市自然资源马村工作站站长、分管副站长或指定站员,监测点有村委主要负责人和村干部组成,监测人姓名、联系方式、职责范围以该隐患点责任分解表内容为准。
十三、临灾处置
临灾时有乡政府、村委主要责任人组织实施临灾处置,市公路段组织抢修。自然资源部门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具体包括:1、开展地质灾害勘查,实施必要的工程防治措施。2、有监测人对灾害点进行巡查、监测,强降雨后应加密监测次数,随时观察临灾征兆。3、及时处理危岩体。4、严禁在崩塌体一带进行不良工程活动。5、积极想方设法开展崩塌体治理。6、如有受伤人员应及时进行救治。7、临灾时可强行封闭该路段,疏散被困车辆和人员并迅速上报市公路管理部门。
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地面塌陷应急预案
一、地质灾害点名称
良户地面塌陷。
二、编号
GPT2449。
三、位置
原村乡良户村南(良户矿区范围内)。
四、隐患点基本情况
良户地面塌陷,位于原村乡良户村南侧,原良户煤矿矿区范围内。地理坐标为112°46′37.3″,35°45′4.6″,地面塌陷类型为塌陷坑,直径近20米、深约8米,属于小型地面塌陷,为采矿所形成。
五、威胁的对象
原村乡良户村地面塌陷受威胁对象主要是耕地和道路、煤矿。
六、灾害体稳定性分析
灾害体稳定性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降雨、积水)和人为活动影响,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七、地面塌陷的灾害征兆
1、塌陷坑出现裂缝、下沉现象。
2、地裂缝、地面塌陷有加大趋势。
八、应急措施
设立警示标志、设置预警信号、加强汛期值班、巡查、监测和灾情速报,关注灾害天气预警预报,必要时进行搬迁避让或治理。
九、预警信号
广播和村干部通知。
十、 撤离路线
良户村发生地裂缝、地面塌陷时应组织受威胁的人员向村良户村撤离,迅速脱离危险地带。
十一、临时安置点
村委会、学校和安全地带。
十二、监测人及职责范围
监测人主要有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或包村责任人,高平市自然资源马村工作站站长、分管副站长或指定站员,监测点有村委主要负责人和村干部组成,监测人姓名、联系方式、职责范围以该隐患点责任分解表内容为准。
十三、临灾处置
临灾时有乡政府、村委主要责任人组织实施临灾处置。自然资源部门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具体包括:1、开展地质灾害勘查,实施必要的工程防治措施。2、有监测人对灾害点进行巡查、监测,强降雨后应加密监测次数,随时观察临灾征兆。3、及时处理地面塌陷、裂缝。4、严禁在地面塌陷一带进行不良工程活动和新建建筑物。5、积极想方设法帮村民搬出危险区。6、如有受伤人员应及时进行救治。7、临灾时可强行组织群众按预定撤离路线进行撤离或搬迁避让。
高平市原村乡里沟村岩土体崩塌应急预案
一、地质灾害点名称
里沟村老马岭隧道崩塌隐患。
二、编号
GPB2448。
三、位置
原村乡里沟村西北侧(老马岭公路隧洞附近)。
四、隐患点基本情况
里沟村老马岭隧道崩塌隐患位于该村西北侧,地理坐标为112°43′48.4″,35°44′12.7″,崩塌体为岩土体,长100米、宽10米、高15米,崩塌体积约5000立方米,属于小型崩塌,为修路形成的高陡边坡。
五、威胁的对象
里沟村老马岭隧道崩塌隐患受威胁的对象主要是曲坪线路段上的行人及车辆。
六、崩塌体稳定性分析
崩塌体稳定性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不良工程活动影响,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七、崩塌体灾害征兆
1、崩塌体出现大面积纵向裂缝,且裂缝有加大趋势。
2、崩塌体不间断有小崩小落发生,且有加剧趋势。
3、岩土体有错断声和异味气体冒出或裂缝冒热气和冷气。
八、应急措施
设立警示标志、设置预警信号、加强汛期值班、巡查、监测和灾情速报,关注灾害天气预警预报,必要时进行搬迁避让或治理。
九、预警信号
广播,设立警戒线。
十、 撤离路线
里沟村老马岭隧道崩塌隐患发生崩塌或有临灾征兆时应封闭该路段,禁止车辆和行人通行,并向东、西方向撤离,迅速脱离危险地带。
十一、临时安置点
里沟村委、学校或安全地带。
十二、监测人及职责范围
监测人主要有乡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或包村责任人,高平市自然资源马村工作站站长、分管副站长或指定站员,监测点有村委主要负责人和村干部组成,监测人姓名、联系方式、职责范围以该隐患点责任分解表内容为准。
十三、临灾处置
临灾时有乡政府、村委主要责任人组织实施临灾处置,市公路段组织抢修。自然资源部门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具体包括:1、开展地质灾害勘查,实施必要的工程防治措施。2、有监测人对灾害点进行巡查、监测,强降雨后应加密监测次数,随时观察临灾征兆。3、及时处理危岩体。4、严禁在崩塌体一带进行不良工程活动。5、积极想方设法开展崩塌体治理。6、如有受伤人员应及时进行救治。7、临灾时可强行封闭该路段,疏散被困车辆和人员并迅速上报市公路管理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