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高平市统计局

搜索位置
匹配度
排序
索  引 号: 1114058101245507XU324/2024-00144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高平市统计局 成文日期: 2024年11月01日
标      题: 2023年高平市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01日

2023年高平市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

发布日期: 2024-11-01 发布机构: 高平市统计局

2023年高平市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


高平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泽州盆地北端,太行山西南边缘,东与陵川县接壤,西与沁水县为邻,南与泽州县毗连,北与长治市上党区、长子县相接。高平市国土总面积946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街道)、304个村民委员会、3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53054人。

高平市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的发生地,也是太行太岳革命老区和闻名全国的“煤铁之乡”“黄梨之乡”“生猪之乡”和“上党梆子之乡”。

高平市是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山西省全域旅游示范、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山西省双拥模范城(县)、平安山西建设示范市(县、区)、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县、区)、全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县市、全国数字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示范市。

一、城市高质量发展成效

2023年,高平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晋城市决策部署,全力实施“1235”战略,紧紧扭住“两件大事”,努力做好“四篇文章”,全市经济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2023年,高平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34.0亿元,增长8.6%,总量和增速位居全市第2位和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增速排全市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3亿元,同比增长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2.9亿元,增长7.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52.5亿元,连续两年总量全省县级第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44658元,增长5.7%,增速排晋城市第1位。经济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前列。

(二)产业转型势头正劲

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8.4亿元,同比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89.7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25.9亿元,增长6.8%。三次产业占比为4.2:66.8:29.0,第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有所增加,服务业支撑作用增强,对gdp贡献率为29.9%。“五彩农业”“五个园中园”“五大业态”集聚成势。生猪年出栏突破100万头、稳居全省第一,生猪、黄梨、潞绸3个专业镇入选晋城首批10个特色专业镇;海诺科技年产1.5万吨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项目建成投产,不锈钢制品产业园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全产业链应用制造基地;京东(二广)智慧物流港投入运营,“梦回长平”不夜城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高平成功创建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荣获全国“数字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示范市”。成功举办第八届海峡两岸神农炎帝经贸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2023年国内游客473万人次,较上年增长2.5倍,国内旅游收入2918万元,同比增长2.2倍。

(三)改革创新持续推进

高平市坚持促改革、谋创新,内生动力持续迸发。“六个一”集成改革全面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无证明城市”建设继续领跑全省,“接诉即办”改革在全省率先推开,“一业一查”跨部门综合监管改革成为全省试点,城市信用监测排名跃居全省第一,荣获“中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县市”称号。国企民企改革发展携手共进,科兴集团荣获全国煤炭工业先进集体称号,国投集团取得全省首家区县级企业“aa+”主体信用评级;全市经营主体总量达4.98万户、千人拥有企业数达30户,10家民营企业在山西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2023年r&d人员(规模以上企业)1705人,r&d人员全时当量(规模以上企业)690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13件,同比增长1倍多,发明专利有效量(累计)28件,同比大幅增长。

(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

拓功能、优布局,城乡融合更趋协调。“五大布局”拉开了城市框架,5个高速口、三纵三横交通网,让所有乡镇15分钟上高速、15分钟进市区。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辐射带动作用明显,釜山、神农、三甲、陈区四大精品片区试点先行,带动十片抱团发展,拆违治乱出重拳、显成效,腾出土地1546亩,累计改造老旧小区68个、建成“口袋公园”70个,城乡人居环境焕发新颜。山西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春季)推介活动在高举办,全省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开到高平。

(五)生态环境稳步改善

坚持控源头、深治理,生态环境稳步改善。大气、水环境考核指标均达历史最好水平。全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10,综合指数和pm2.5的改善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雨污分流、供排污一体化等项目加速推进,48个入河排污口完成规范化整治,49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场站全部建成,3个地表水考核断面全部达到优良水体。我市对煤矿、钢铁、水泥等行业实行超低排放改造,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及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均出现下降。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更加宜人,建成各类公园面积222公顷,同比增长13.2%。

(六)民生保障更加殷实

坚持暖民心、顺民意,民生保障更加殷实。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9.7亿元,同比增长24.9%,85%以上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事业,年初承诺的12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4211万元,同比增长12.5%,城乡社区支出20.5亿元,增长55.2%“五校五园”中的“三校三园”投入使用,住进了7000多名学生。“三所医院”加快建设,“行走的医院”让群众更有“医靠”。二孩、三孩育儿补贴1.8万人次,为3.5万名适龄女性免费或补贴接种hpv疫苗,连续两年为所有常住人口发放炎帝灯会消费补贴,“我们如此热爱高平”成为一种新风尚。2023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均养老金169元/人月,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6588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9314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1072人,同比分别增长5.0%、4.0%、6.8%。提供住宿的民政机构床位数1208张,其中养老机构床位数1208张,养老护理员人数(民政)84人,增长近1倍,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个,城镇老旧小区开工改造惠及户数(2017年以来累计)为8767户,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本年完成投资)12200万元,居住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七)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2023年,高平市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当年城市建设投资8.2亿元,较2022年增长1.5倍,市政设施不断改善,加大城市供水供气总量,其中,年末排水管道长度168公里,公共供水总量812万立方米,天然气供气总量8822万立方米,与2022年相比均有大幅增长;打通断头路,畅通城市交通,2023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268万平方米,居民出行更为便利,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1067万人次,较同期大幅提升;邮电通信基础发展提档升级,2023年末5g基站累计建成1003个,5g移动电话用户数达30万户。

二、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23年,高平市经济社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制约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和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等问题依然突出。一是产业结构单一,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建设步伐缓慢,以资源经济为主体的单一的经济结构,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产业转型任重道远;二是项目投资落地慢、建成达效慢;三是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还要持续推进;四是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需进一步推进;五是生态环保依然陡坡前行;六是民生事业仍有短板,民生保障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对此,我们要敢于直面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推动高平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促转型,推动“三次产业”提质增效

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持续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谋篇布局,不断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根基。一产聚焦“五彩农业”做好“土特产”文章;二产聚焦“传统+新兴”做好“制造业”文章,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新兴产业落地集聚;三产聚焦“五大业态”做好“现代服务业”文章。发展文旅康养,城市商圈,努力把文旅康养、休闲购物、餐饮住宿等服务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数字产业发展,加快现代物流建设。

(二)抓项目,推动发展势头不断增强

坚持把项目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支撑,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巩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精准精细“谋项目”。千方百计“招项目”。灵活运用“七种模式”,强化“政府+链主企业+产业园”招商合力,扩大主导产业的“朋友圈”,打通上下游,推动延链补链强链。同时,加强项目全周期管理服务,开展签约项目落地攻坚,提高招商引资实效。不遗余力“推项目”。用好“四全工作法”,严格落实三重专班、“指挥部+公司”“招落一体”等机制,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大资金、土地、能源等保障力度,让每个好项目快落地、快建成、快达效。

(三)激活力,推动改革开放再上台阶

坚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激发和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做好“一枚印章管审批”后半篇文章,纵深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高效办成一件事”、“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一业一查”跨部门综合监管等重点改革,持续擦亮“高小二”品牌,构建亲清统一新型政商关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入推进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发挥好“5g+智慧医疗”等优势,强化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深化市校合作“12大基地”建设,落实“人才新政20条”,一体化推进“引育用留服”,打造人才高地。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持续推进“唤醒”“扶壮”“振兴”三大行动,落实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1+n”政策,建立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制度。

(四)强县城,推动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加快构建以“一轴一带一廊”为牵引、两翼协同、三区联动的县域内城乡融合“五大布局”。深入实施城市更新,注重城市精细管理。巩固违法建设治理成效,保持新增违建“动态清零”。持续推进市区环境综合整治,完善群众参与机制,在老城区实施城市“微更新”。深化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加强交通拥堵综合治理,逐步化解交通堵点。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系统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建设。整合市域内燃气企业,逐步实现同城同价。

(五)优生态,推动美丽高平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发展之路,让美丽高平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优美。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加大空气污染治理力度,加强丹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推进供排污一体化,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实施生态绿化品质提升行动,打造以“一轴一带一廊双百园”为构架的生态空间,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地质灾害防范等工作,厚植生态底色。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培育清洁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引导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加快构建废旧物循环利用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六)惠民生,推动发展成果共建共享

坚持民有所盼、政有所为,把群众的“点滴小事”当成“心头大事”,用心办好民生实事。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积极推动稳岗拓岗,拓宽群众就业增收渠道;落实就业帮扶政策,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加快建设健康高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社会保险精准扩面。提升文化服务品质。深入挖掘“四张名片”文化内涵,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