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家河村的田埂与院落间,总有一个身影穿梭不息——他是村医王艳斌,没有大医院专家的光环,却凭着一双温厚的手、一颗滚烫的心,把十几年光阴熬成了守护村民健康的“定心丸”。
量血压、做体检、走家串户访病情、一笔一画记档案、用家常话讲健康……这些琐碎到近乎重复的事,他一做就是十几年。王家河村的每一条路、每一户门,都印着他的脚印;村里老人的血压值、糖尿病人的用药量、谁该复查、谁要忌口,都装在他的心里。他那本翻得卷边的笔记本,不是冰冷的档案,而是全村人的“健康账本”,记着病症,更藏着牵挂。
“王医生比自家孩子还懂我的身子!每次来都攥着我的手说,药不能断,盐要少放。”提起王艳斌,李大娘的眼眶总有些红。正是这份“把村民当家人”的细致,许多藏在日常里的小病被及时揪出,没等拖成大病,就被他拦在了萌芽时。
王艳斌心里清楚,农村人怕的不只是病,更是不懂病——不少老人觉得“血压高点没事”“疼忍一忍就过了”,往往让小问题拖成大麻烦。于是,村委会的小院、村民的堂屋,都成了他的“健康课堂”。没有晦涩的术语,只有“少吃腌菜多吃菜”“饭后走两步比躺着强”的实在话,把高血压、糖尿病的防治知识,一点点种进村民心里。
“以前总不当回事,听王医生说完才知道,高血压能伤脑子、伤心脏!”村民老王的感慨,藏着无数村民健康观念的转变。王艳斌知道,治好一个人,不如教会一群人,这份“治未病”的坚持,比开药方更有力量。
乡村医生的日子,苦是藏在明处的——收入微薄,设备简陋,寒冬腊月里,一个电话就得顶着风雪出门;酷暑盛夏时,背着药箱走几步就浑身是汗。可有人劝他去城里找份好工作时,他只说:“村里老人孩子都认我,我走了,他们找谁去?”
这一留,就是十多年。他的药箱里装着药片,更装着责任;他的脚步里藏着疲惫,更藏着深情。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摸到的脉、拿到的药、听到的叮嘱,都是他用“不离开”的坚守,兑现着“医者仁心”的承诺。
王艳斌从不是什么“大人物”,却在最基层的岗位上,把“平凡”活成了“伟大”——他敬畏的不只是白大褂,更是村民的生命;他守护的不只是村庄,更是自己深爱的乡土。原来,真正的医者,从不需要光环加持,只要心里装着人,脚下沾满泥,就能在平凡里,活出最动人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