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高平市发展改革和科技局

搜索位置
匹配度
排序

关于高平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发布日期: 2023-12-06 发布机构: 高平市发展改革和科技局

关于高平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影响和严峻复杂的外部形势,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省委十二届五中全会、晋城市委八届四中全会部署要求,全力实施“1235”战略,紧紧扭住“两件大事”,努力做好“四篇文章”,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总体保持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较好完成,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2022年,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普遍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27.3亿元,总量首次突破4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9.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9亿元,同比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6.9亿元,全省县级第一,同比增长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42236元,同比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9652元,同比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625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5%,控制在了4.5%以内,各项约束性指标不折不扣完成省、晋城市下达任务。

(一)坚守攻坚克难的使命担当,更大力度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传统产业换代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稳住煤炭基本面,煤矿先进产能占比达88%,超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三甲炼焦数字工厂、晋东南建投5G+智慧园区相继投运,集群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开发区五个“园中园” 加速成型。康硕(山西)“智能制造中心项目”落地投产,国内唯一一家低应力制造系统技术研究院落户高平,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初具雏形。海诺玻璃微珠二期、不锈钢产业园、冷冻甜品中央工厂加速推进,新兴产业组团发展跑出“加速度”。

特色产业持续推进,农业生产力度不减。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8.5万吨,增长1.8%,粮食亩产346.2公斤,增长1.6%。聚焦“特”“优”战略,做强“五彩农业”产业链。生猪产业重点实施凯裕康核心育种场建设、中加联合育种、晋汾白猪育种创新等建设项目,持续推进生猪产能恢复。黄梨产业按照“两线、五区、六园”的空间布局,推广二月兰为主的绿肥间作示范果园7000亩,修建黄梨冷藏库1万立方,获批晋城市黄梨特色优势种业研究中心。甘薯产业完成红薯种植面积5万亩,脱毒红薯1万亩。创建晋城甘薯特色优势种业研究中心,推动“小红薯”成为我市“大产业”。蔬菜产业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全钢架大棚170亩,釜山占地1万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投入使用,保障我市“菜篮子”产品有效供应。潞绸产业不断提升产品品牌竞争力,推出的“只此青绿”和“凤凰祥瑞”产品,在全国康养大会上大放异彩,好评如潮。

加大政策纾难解困,第三产业提质扩面。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22亿元,增长5.6%。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现代物流、便民商圈、文旅康养“五大业态”。全年建成409个5G基站,累计建成711个。围绕涉煤服务业等领域,打造了19个平台企业。京东集团拟在我市注册子公司,二广高速京东(晋东南)物流园一期开工建设。智慧物流园每日货量8万件。农商智慧城一期工程主体完工。建成瓦窑头、釜山、韩家庄3个康养特色村。卧龙湾、“梦回长平”不夜城被确定为省级文旅康养示范区创建单位,我市被认定为省级夜间经济试点城市。

(二)坚守迎难而上的改革魄力,更大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全面发力多点突破,重点改革持续深化。以改革促转型、以开放带转型,以创新引领转型。“六个一”集成改革形成制度性成果,推出“一件事一次办”服务套餐187个,在全省率先建设“无证明城市”,在晋城率先落地“一本制”模式,全域开展“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组建了文旅集团,市属国企全年实现利润总额37.86亿元,同比增长12.72%。县乡医卫一体化改革持续走在全省前列,“5G+智慧医疗”让群众就医“触手可及”。持续深化供销社改革,大力推广“替农民种地、给农民打工”的“土地银行”模式。

区域合作不断拓宽,对外开放硕果累累。成功举办壬寅年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民间拜祖大典。坚持“线下控制规模,线上做足文章”,116家媒体集结发力,流量达4.8亿,在人民网等平台推出了“炎帝故里奋进高平”系列报道,进一步推介了高平、展示了晋城、宣传了山西。

助企纾困成效显著,市场主体加速培育。财政安排1.5亿元优先保障政策落实,新增助企贷款余额52.5亿元,优先发放亿元“大礼包”对冲疫情影响,真金白银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全年净增市场主体1.35万户,达到4.55万户,净增量是去年的五倍多。15家企业完成规范化股份制改造,5家企业上市挂牌,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家、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家,培育目标圆满完成,市场活力充分显现。

民营经济发展提速,创新驱动持续发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全年完成143.1亿元,同比增长1.02%。坚定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引进各类人才200余名,挂牌成立各类基地16个,签约建设合作项目29个,创新创造活力持续迸发。康硕(山西)低应力制造系统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获得2022年“创客中国”山西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优胜奖。

(三)坚守创则必成的信心决心,更大力度推动重点项目攻坚

重点工程有序实施,项目建设强力支撑。坚持“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扭住项目干”,持续掀起项目建设热潮。精心谋项目,紧盯国家、省、晋城市重大战略和发展政策,超前谋划项目450项,总投资1004.6亿元。16项省市重点工程推进顺利,全年累计完成投资27.14亿元,投资完成率115%,超额完成年度计划。高效推进337个建设项目,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9亿元,增长6%。

开发区建设加速推进,主引擎作用更加凸显。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对标国际化园区,强化配套、补齐链条,深耕细作5个“园中园”,壮大育强主导新兴产业,全年签约项目总投资突破80亿元。滚动实施“三个一批”,全年实施项目31个、投资56.67亿元。深化“管运分离”、“授权赋能”,推动园区市场化运营能力和专业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年度总投资30.8亿元,完成19栋14.4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9栋10.7万平方米附属配套以及医疗车间、办公楼,人才公寓总体完成95%,园区基础设施更牢、配套功能更全。

招商引资步履不停,招大引强不断做实。坚持引项目、强龙头、补链条,全年预计签约项目141个,总投资289.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9%;其中当年签约当年开工项目136个,开工率96.5%。以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活动为平台,招台商、引台资,建设“台湾产业园”,14家企业入驻,其中6家为台资台企。借助“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康养产业项目(珠三角)招商推介会、2022中国山西(晋城)康养产业推介对接会,大力宣传推介我市文旅康养产业。

(四)坚守统筹协调的目标导向,更大力度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城乡发展格局更优。坚持以“一轴一带一廊”为牵引,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国道208改扩建、长晋高速公路神农互通工程有序推进。炎帝陵至市区快速通道、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高平段)绿化修复及提升工程圆满完成。“四好农村路”路面完工26.24公里,百村百院连接线工程路面完工4.7公里。

乡村振兴坚实有力,乡村建设全面展开。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1个脱贫村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可超过20万元,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3178元,增长13.9%。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有序推进,坚持“路、景、村、业”一体推进,打造了釜山、陈区、神农、三甲4个精品片区,釜山片区开门首年迎客20余万人次,沿线发展了50万头生猪、3万亩黄梨、1万亩红薯、1万亩蔬菜和5000亩中药材。

人居环境持续整治,城乡品质实现提升。丹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加快推进,一污完成提标改造,积极推进城市雨污分流和第三污水处理厂建设,77个村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年底全部完成。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两城联创”为抓手,完成38个老旧小区和老城区53条背街小巷改造,32个“口袋公园”全部建成,智慧城管、智慧停车广泛推广,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五)坚守动真碰硬的勇气锐气,更大力度筑牢生态文明屏障

攻坚行动卓有成效,生态质量持续改善。精细化治气。落实“十大任务”,用好“十项机制”,大力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国道208改线、西部铁路运煤专用线建设,有效降低污染排放。优良天数298天、比去年多20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创近年来最好水平。抓重点治水。7公里市区雨污分流管网、城市一污提标改造完成,二污稳定运行。15个镇区生活污水处理厂(站)全覆盖,丹河沿线77个村生活污水管网全部建成,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水质大幅改善。抓难点治土。开展固体废物综合整治、煤矸石综合利用,全力整治“散乱污”企业和各类堆场,土壤污染地块加快修复。加强生态修复治理,抓好丹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蓝天碧水净土成为高平常态。

(六)坚守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更大力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就业稳岗力度加大,重点群体就业趋稳。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和夏季招聘会等活动,共开展18次“线上+线下”综合性招聘会,提供招聘岗位9500余个,全年达成就业意向1710人次。加大重点人群就业援助力度,持续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动态管理和实名帮扶。全年新增安置大学生公益性岗位230名、人才储备101名,新增“4050”公益性岗位100名。

教育改革持续深化,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推进“五校五园”建设,神农幼儿园、太华幼儿园、锦华幼儿园已投入使用,七中、八中、特校已基本完工。教育布局持续优化。多渠道引进教师127名,师资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建立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严查违规变异培训行为,严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双减”改革持续深化。

民生保障扩面提质,公共服务兜底更实。认真落实“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惠民力度只强不弱、惠民实事只多不少”,82%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事业。“三所医院”加快建设,人民医院改扩建加快推进。体育场广场完成改造提升,人民医院人行天桥建成通行。第三热源厂并网发电、实现供热,城乡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340万平方米,覆盖7万户居民。

(七)坚守生命至上的原则底线,更大力度树牢安全发展理念

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全力守护人民健康。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优化防控措施,不断提高防控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不断提升接种率和覆盖面,引导群众做好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

安全责任扎实落实,牢牢守住安全底线。扎实开展“三零”单位创建,巩固提升安全生产三年专项行动,做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改,企业复工复产安全有序。信访形势总体平稳可控,持续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精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严格管控债务和金融风险,完善政府债务监控机制,加强财政和审计监管,积极调度预算资金,稳妥化解存量隐性债务。

总的来看,2022年我市全力克服疫情冲击等超预期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期末答卷”,这份成绩来之不易。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还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体现在: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还需提升,投资增长仍较乏力,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困难依然较多,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仍需加大,公共服务和民生改善还需加强,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还要提高。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待!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全面落实省、晋城市决策部署,全力实施“1235”战略,紧紧扭住“两件大事”,努力做好“四篇文章”,聚焦产业转型、下好新征程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聚焦城乡融合、打好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主动仗”。  

202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在实际工作中尽可能取得更好结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以上。各项约束性指标不折不扣完成省、晋城市下达任务。

三、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的奋进之年,也是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做好新一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主要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坚持产业转型、数字转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

全力保障农业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扎实做好稳粮保供。聚焦“特”“优”战略,精心打造“五彩农业”,打造“五主五辅”产业链,全力推动农业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重点实施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体系建设PPP项目,建设万头生猪繁育基地以及特色黄梨、甘薯产业链,继续抓好釜山现代农业智慧科技园建设,同时推进朔增万只种羊续建、瑞俊和源60万羽蛋鸡养殖等项目建设。抓好6000亩绿化造林项目,完成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

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全力稳定煤炭生产,加快沟底煤矿及煤电一体化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持续推进煤矿智能化改造,加快煤炭产能核增和优质产能释放,确保全年原煤产量稳定在3000万吨左右。加快传统工业转型发展。建设环保型沥青混合料搅拌站和水稳搅拌站,加快晋煤天源、兰花丹峰等企业的技改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集群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体系。以项目为第一支撑,以开发区为第一阵地,建设开发区五个“园中园”。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以康硕智能制造为龙头,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年内建成增材制造研发中心、装备生产线及国家基准零应力试块库;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以氢驰动力为龙头,打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推进年产2000吨磷酸钒锂低温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基地建设;不锈钢制品产业园,以山西福江为龙头,打造华北地区最大的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加快推进福江不锈钢项目投产达效;新材料产业园,以海诺科技为龙头,打造以空心玻璃微珠为主材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海诺新材料二期项目建设;台湾产业园,以招台商、引台资为主,打造食品加工和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推动众禾壹心日产300万块冷冻甜品中央工厂项目建成投产。

加快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数字产业、平台经济、现代物流、便民商圈、文旅康养“五大业态”。统筹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和治理数字化,新建5G基站280座、总量接近1000座,开工建设开发区数字产业园一期工程。抓好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为数字乡村建设探索高平经验、提供高平方案。持续打造平台经济,聚焦货运、商贸、餐饮等十大领域,突出抓好涉煤平台公司的整合组建,做强存量、做大增量。持续加快二广高速京东(晋东南)物流园建设,年内完成一期工程。加快农商智慧城项目建设,打造便民惠民商圈。做好长平不夜城巩固提升,太行喜镇、古城路步行街培育,谋划推进羊头山-炎帝陵景区、长平里等文旅项目,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二)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动力充分释放

着力推动改革纵深发展。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深入推进“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推动开发区提档升级、争先进位。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继续做强科兴,做优国投,做大城投、农投、文投,推动国有企业全面提质增效。持续推动“一枚章” 集中审批向“一件事”集成服务升级,加快“无证明城市”建设。深化“六个一”集成改革、“证照分离”改革、财税金融改革、县乡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农村“四块地”改革等基础性、牵引性、战略性重大改革。

不断加强合作扩大开放。以海峡两岸神农炎帝经贸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为牵引,不断放大平台效应,主动呼应太原经济圈,深度融入中原城市群,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全面提升开放水平。

促进创新要素加速集聚。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省、晋城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强科技型企业挖掘和培育,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行动,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快产业升级,加强技术改造,建立高企培育“梯次队伍”。扎实推进“小升规”“规做精”“规改股”,充分发挥名校、协会等组织优势,分领域、分层级对我市中小微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中基层技能人才进行全覆盖培训,让更多的优秀人才选择高平、扎根高平、奉献高平。

持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坚持“保主体、增主体、活主体、强主体”并重,深入开展“市场主体提升年”活动,促进市场主体增量提质。坚持产业带动、平台集聚、政策激励、要素保障、机制创新“五措并举”,按照“紧盯六类人员、升级五大载体、发展七条产业链、壮大八个行业”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顶格落实国家、省、晋城市一揽子助企纾困政策,用好市场主体倍增52条实施意见和63条要素保障措施,不断丰富政策工具箱,拿出真金白银,抓好政策落实。

(三)坚持狠抓项目、做实投资,促进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推进重点项目谋深谋实。紧盯国家、省、 晋城市重大战略和发展政策,统筹谋划、包装打捆一批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基本民生等重大项目。2023年谋划项目124大项419小项,总投资969.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92.1亿元。

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最大限度争取专项债券和上级资金政策支持,聚焦国家产业政策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以及金融机构重点支持领域,动态掌握政策动向和资金投向,推动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项目盘子,全力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和人文支持。2023年储备专项债券项目46个,拟申报资金70.2亿元;储备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22个,拟申报资金22.6亿元。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灵活运用产业链招商、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平台招商、基金招商、飞地招商、大赛招商等“七种招商模式”,坚持“精准滴灌”,紧盯主导产业,立足区位条件、产业优势,围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畜牧业、台商台资“七条产业链”,精准对接,锻造长板,提高招商实效,推动项目早签约、早落地、早开工。每个乡镇都要引进1-2个单体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总量不得少于1亿元。

发挥开发区主引擎作用。充分发挥开发区招商引资主战场作用,紧盯主导产业,持续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项目开工建设、投产达效。进一步完善开发区服务功能,加快开发区提档升级。强化要素保障,加大对开发区土地、资金、人才等全方位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始终做到“熟地等项目、厂房等企业”。

(四)坚持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促进城市承载力持续增强

持续扩展空间优化布局。加快构建以“一轴一带一廊”为牵引,两翼协同,三区联动的城乡融合“五大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把23公里炎帝大道打造成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轴”,把 52 公里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打造成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示范带,把穿城而过的“母亲河”丹河打造成生态廊道,串起老城和新区,带动沿线发展。  

加快高铁新区建设。建设“一馆两中心”(蔡志忠美术馆、文化活动中心、全民健身中心),推进站前路贯通、站前北街跨丹河桥梁等工程,合理调整高铁新区商品房建设规模,加速高铁新区形象初成。

畅通城市路网。加快推进精卫路南延道路工程和西北片区市政管网改造,开工建设神农南路延伸(南外环-南内环)、坤鑫街,加快丹凤街东延、精卫路中段贯通等道路前期工作,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

提升中心城区品质。以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两城联创”为引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主城区老旧小区和清泉定林片区背街小巷更新改造,抓好市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城市第三水厂二期等工程,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建设30个城市“口袋公园”及小微绿地,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聚焦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沿线村、丹河沿线村、镇区所在地、历史文化名村、人口集聚村,一体推进供水、排水、改厕、治污和村容村貌提升,加快补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年内改厕7200座,力争创建美丽乡村15个、宜居乡村40个。持续引深农村改革,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稳步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11个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真正把脱贫村变成乡村振兴示范村、标杆村。

(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精细化治气。紧盯“十大任务”,用好“十项机制”,突出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工业源精准化治理,推进传统煤化工落后工艺淘汰提升;持续抓好社会源精准管控,持续加大扬尘、机动车、油烟、散煤等污染管控力度,加快推进西部铁路运煤专用线、国道208改线等项目。

抓重点治水。聚焦重点河段,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抓好“一断面一方案”,推进17.87平方公里的主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及第三污水厂建设,加强水库水质综合治理、黑臭水体治理,加快推进丹河沿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消除畜禽养殖污染河流风险。

抓难点治土。抓好地下水污染防治、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和固体废物综合整治,全面建设“无废城市”。推进各类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建设路用煤矸石、井下回填、热电联产等项目,提高煤矸石综合治理水平。加强畜禽粪污、秸秆等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土壤污染地块修复。

加强生态修复治理。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全面落实河长制、林长制,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生态修复治理三年行动,突出问题整改,抓好水土流失治理、采煤沉陷区治理和破损山体修复等工程,涵养生态环境好“气色”。

(六)坚持用情用力、兜牢底线,促进民生保障稳步提升

促进稳就业保就业。要实施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发挥高平中专、高平技校作用,壮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县一零工市场”,实现县域“一站式”就业服务全覆盖。要落实好收入分配政策和最低工资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要深化市校合作,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推进教育优质发展。要加快推进新“五校五园”建设,七中、八中、特校投入使用,十中教学楼主体封顶,九中以及新华、南湖等幼儿园加快建设进度,神农、锦华幼儿园提升办学能力;全力推进“双减”工作走深走实,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推进健康高平建设。继续抓好人民医院扩建、应急传染病河西院区、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神农分院“三所医院”建设,不断提升以中医院为龙头的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让群众更加有“医”靠。加大体育活动扶持力度,鼓励各类体育赛事及全民健身活动发展。  

强化社会保障兜底。提高城乡居民低保水平,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特殊群体福利保障政策体系,推进市福利服务中心项目建设确保年内完工。持续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市、乡村公益性公墓建设。

(七)坚持扛牢责任、提高效能,守牢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底线

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措施。落实落细“乙类乙管”各项要求,紧盯农村地区等重点区域和“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持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全面保障社会大局稳定。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创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全科网格建设,纵深推进“扫黑恶、治电诈、打盗窃、禁毒品、护民生”专项行动,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构建打防管控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信访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多元化解和分析预警等制度机制,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牢牢守住安全生产底线。全面落实“十抓安全”总体要求,聚焦煤矿、危化品、道路交通等19个重点行业领域,持续引深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大提升,全面提升各领域本质安全水平,坚决守住不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底线。

各位代表,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意义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的监督,认真听取市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坚决求真务实、担当作为,敢于挑大梁、担重任、作表率、当标杆,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