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第TA0140号提案的答复
高人社字〔2024〕26号
尊敬的苏红平委员: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培育农村实用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提案”已收悉,感谢您对乡村产业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经讨论和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人社局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积极鼓励支持引导高校毕业生回归农村,扎根基层,不断加大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着力打造一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技能型人才队伍。目前,服务乡村振兴人才总体规模达数千余人,为推进我市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
一、创新招聘模式,助力企业引才。
市人社局主动对接乡镇企业,摸清乡村产业的人才需求,创新招聘模式,倾力打造高标准线上招聘直播间,注册了“高平人社”官方抖音账号,采取“直播带岗+直播探岗”模式,“沉浸式”深入我市各类乡镇企业,实现了线上直播招聘常态化,助力乡镇企业引才。截至目前,共开展入企直播5次,直播带岗34次,拥有粉丝量11733人,发布视频18条,累计总播放量174万,吸引400余人入企求职登记,登记有求职意向人员信息1073条。
二、实施“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加强乡镇事业单位引才。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近年来,我市多次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公开招聘等方式充实乡镇(街道)人才队伍。2021年和2022年共为乡镇(街道)引进高层次人才104名,公开招聘大学生203名,为农村选聘大学生专职村干部108名。2024年,我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为乡镇(街道)设置了村(社区)干部专门岗位。此外,在职称聘用方面也向乡镇事业单位有所倾斜,对于在乡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连续工作满30年,已取得高一层级同系列(专业)职称的人员,可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聘用至高一层级专业技术岗位,进一步调动了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引导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扎根基层,为民服务。
三、强化技能培训,培育本土人才。
为进一步提高广大无业劳动者特别是农村群众的就业技能水平,根据省、晋城市有关文件精神,我市积极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工作。2020年以来,我市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3233人;联合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扶贫开发中心),面向脱贫劳动力开展就业技能和农村实用技能培训1692人。为展示我市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精神风貌,检验技能培训成果,我市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和交流展示活动,2021年以来,共300余名选手参加了晋城市职业技能大赛,40余名选手被选拔代表晋城市参加了山西省职业技能大赛。在省、市技能大赛举办期间,凤林刺绣、高平珐华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步进行了交流展示。此外,我市于2021年、2023年分别举办了第一、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两届大赛涵盖了省市比赛的16个项目,共计500多名选手参加,激励和带动了城乡各类劳动者走出一条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成才之路。
四、建立人才信息库,吸引人才“回流”。
为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就业,助推我市经济发展,市人社局于2018年建立了优秀大学生人才信息库。截至目前,信息库共有高平籍“985”“211”“双一流”大学毕业生2000余名。市人社局通过定期调查摸底,掌握基本情况,了解本人意愿,及时更新人才信息库,实现资源共享,切实畅通引凤回巢渠道,为我市各行各业引进本土人才牵线搭桥。
五、落实各项补贴政策,营造企业引才环境。我市先后制定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8条,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11条,从政策支持、资金补贴、职级晋升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为实施人才引进工作营造了有利条件。今年以来,市人社局积极为企业引才发放各类补贴:发放小微企业一次性吸纳就业补助4户1.3万元,企业吸引大学毕业生一次性就业奖励补贴3户1.2万元,企业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生活补贴2户10.8万元,企业引进“985”“211”“双一流”院校本科毕业生生活补贴3户2.4万元。
六、落实“三支一扶”政策,优化基层人才队伍结构。市人社局自2010年开始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招募工作,从2017年起,“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满两年且考核合格的,纳入事业单位编制人员。2017年以来,共招募“三支一扶”人员72人,其中支教54人、支农6人、支医5人、林业2人、乡村振兴5人。现在岗33人,其中支教26人,乡村振兴5人,林业2人。目前有30人两年服务期满后经考察合格入编,有8人因考取其他企事业单位主动放弃入编资格。今年拟上岗10人,其中支医岗6人,支农岗3人,乡村振兴岗1人。“三支一扶”人员广泛参与基层教育、农业、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民生工作,进一步改善了基层人才队伍结构,缓解了基层人才短缺。
您的建议我们也会向上级部门反映,希望出台新的政策惠及乡村产业振兴工作者。
感谢您对人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上答复是否满意;如有意见,敬请反馈。
高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