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平市“五小”惠民工程的蓝图中,马村镇的“阅读小空间”以小见大,将方寸之地打造成滋养民心的文化沃土。从暑期公益课堂的阅读角到亲子阅读会的互动区,这些遍布街巷的阅读小空间,不仅是“五小”工程中“小书屋”的生动实践,更成为串联起乡村文明、家庭温情与成长梦想的纽带。
马村镇以“全覆盖、接地气”为目标,将阅读小空间嵌入群众生活圈:1个镇级图书馆、16个村级农家书屋,构成了“15分钟阅读圈”的核心骨架。市里每年补充的1000余册图书,涵盖农业科技、儿童读物、经典名著等,精准对接村民需求——农民在这里查阅养殖技术,把书屋变成“脱贫淘宝屋”;学生们在空调房里安静备考,称其为“暑期加油站”;家长带着孩子参加亲子阅读会,让绘本成为沟通的桥梁。这些小空间虽面积不大,却通过“送书下乡”“图书流转”等模式,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让“五小”工程的“惠民”底色愈发鲜明。
阅读小空间的温度,藏在一场场接地气的活动里。世界读书日的全民阅读热潮中,村民们暂别短视频,围坐分享好书;暑期公益课堂上,大学生志愿者带领孩子们朗读经典,用诗歌朗诵、知识竞赛点亮“七彩假期”;中秋诗词会上,老少同台吟诵,在“但愿人长久”的共鸣中感受文化传承。这些由镇团委、妇联、社区村委联动开展的“小活动”,让阅读跳出书本,变成邻里相聚的契机、亲子陪伴的载体、乡风文明的注脚。正如村民所说:“在这里看书不孤单,还能交到朋友,比在家刷手机有意义多了。”
作为“五小”惠民工程的重要一环,阅读小空间的投入不大,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乡村。农民通过农技书籍掌握新技能,从“靠天吃饭”变为“科技致富”;孩子们在绘本里看见更大的世界,乡村的“小眼睛”有了望向远方的光芒;村民们在诗词与交流中涵养文明,麻将声少了,书香气浓了。这些微小却持续的变化,正是“五小”工程“实干为要”的体现——以小切口解决大民生,用书香涵养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从农家书屋的午后阳光到图书馆的深夜灯光,马村镇的阅读小空间,是高平市“五小”惠民工程的生动缩影。它用书架撑起希望,用活动凝聚人心,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在墨香中触摸文明、收获成长,真正实现了“小空间”里的“大幸福”。